■本报记者 温新红

《耶路撒冷三千年》,[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著,张倩红、马丹静等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世界若有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这几句出自犹太典《塔木德》的名言,是人们谈及耶路撒冷时最喜欢引用的。
对普通人而言,耶路撒冷是两个民族的首都,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也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以及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对英籍犹太裔历史学家西蒙·蒙蒂菲奥里来说,撰写《耶路撒冷三千年》的目的是寻找真相,从“旧约时代”传说中耶路撒冷建城到1967年的“六日战争”,几千年的历史,他以全景式描述、还原历史的方式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这座城市。
寻找历史的真相
“耶路撒冷的历史是人们一直关注的,它不仅是各种宗教的会聚地,还是巴以冲突、中东和平进程的焦点,所以耶路撒冷是古老的话题,现在依然很热。”郑州大学副校长、以色列史研究学者、本书的主要译者张倩红谈到她的看法。
国内外有关耶路撒冷的书,无论是小说还是研究著作都非常多。但这本书在张倩红眼里,是一本大众精品书,早在这本书引进到国内之前,就有犹太学者向她推荐。“不是很专业的历史学著作,但又尊重历史,用文学的语言来写。我很喜欢这本书。”
书中,作者西蒙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圣城”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在丰厚的历史叙述中,徐徐展开千年古城的圣殿、市集、生活、战争、诗歌与悲泣。书中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并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不要问我真相的历史,”著名的巴勒斯坦历史学家纳兹米·朱贝说,“若拿走虚构的故事,耶路撒冷就一无所有了。”
西蒙也承认,“一部耶路撒冷的历史既是真相的历史,也是传说的历史”。但他还是致力于讲述这些历史事实。
在成千上万部关于耶路撒冷的书中,仅有很少的部分叙述历史。大卫、耶稣、十字军和阿以冲突这四个时代之所以为人们所熟知,是通过《圣经》、电影、小说和新闻,因此,西蒙说他的初衷是把许多被遗忘的历史带给新读者。
然而,西蒙坦言:“这是一部耶路撒冷作为世界历史之中心的历史,它并非想成为有关耶路撒冷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也不是每座建筑物中的每处壁龛、每个柱顶和每座拱门的旅游指南。”
“我感到我的一生都在为书写这本书作准备。” 西蒙曾获得多个传记奖。他还是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的曾孙,“从孩提时代起,我就经常绕着耶路撒冷转来转去”。因此,他表示,“不管与耶路撒冷有什么私人联系,我在这里只是为了讲述真实发生的历史和人们相信的历史”。
一部城市传记
这本书在国外出版后获得巨大的好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将该书作为自己2011年的年度选书,并称“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新闻周刊》等50多家媒体竞相盛赞。
张倩红认为这本书能脱颖而出,是因为西蒙一方面充分引用耶路撒冷史已有的资料,另一方面又从家族史的角度挖掘出许多新资料,使“大历史”与“小历史”合理穿越、相互展现、高潮迭起。在尊重史学传统、回归历史原貌的前提下,设计了很多情景与意境,以流畅、清新、优美的文学语言,吸引读者、引人入胜。西蒙搭建了一个广大的舞台,让形形色色的人物纷纷登场,展现了耶路撒冷的多面历史。
西蒙表示,“我的目的是为普通读者书写最广泛意义上的耶路撒冷历史,不管他们是无神论者还是有信仰的人,是基督徒、穆斯林还是犹太人,而不存在政治意图,不考虑今天仍在上演的冲突与倾轧。”
“普通读者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不同侧面的耶路撒冷。”张倩红认为西蒙用客观的态度、中立的视角去描述耶路撒冷的历史非常好,更容易让人接受。
《耶路撒冷三千年》可谓是一本大部头的书:近70万字,近700页。虽然撰写耶路撒冷的历史,十倍于这个量都不为过,但这么厚重的书好读吗?
《新闻周刊》评论说,西蒙能将庞大的历史书籍写成极为好看的惊悚作品,他知道怎样才能让历史变得浅显易懂。
这一点张倩红也认可,她告诉记者,这本书按原书名直译是“耶路撒冷:一部传记史”,西蒙像写人物传记一样,从一个个家族——大卫家族、马卡比家族和希律家族、倭玛亚家族、鲍德温和萨拉丁家族,直到侯赛尼家族、哈立迪家族、斯帕福德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蒙蒂菲奥里家族——的叙述中展示出整个耶路撒冷的历史。
西蒙还讲述了一些文学大家与耶路撒冷的故事,如夏多布里昂、梅尔维尔、马克·吐温、果戈里、福楼拜等,“体现出世俗的、宗教的等不同的维度,它是城市的传记史,但又很文学化。”张倩红评价道。
有人说,耶路撒冷是“一个爬满蝎子的耀眼金杯”。张倩红表示,这在书中也有完全的体现,“书中描述了耶路撒冷最残忍残暴的一面。西蒙把这个城市当一个人看,充满各种矛盾、各种悖论,不仅描写了耶路撒冷神圣的一面,也写出这座城市的低俗。一句话:天上与人间交错、神圣与低俗并存,这才是真实的耶路撒冷。”
有愉悦感的书
耶路撒冷对中国读者来说,相对陌生甚至有些遥远,出版这样一部厚重的书是否有些冒险?该书的出版方、浦睿文化的总编辑张雪松向记者谈及这本书的出版原由。
2011年下半年,当时正是电子出版上升、纸版书江河日下之时,“当时就在想什么样的书才是真正可以停在纸上,为什么一定要用纸来阅读等问题”。显然,只有那种尽量地不可被数字化,而翻阅起来又给人有愉悦感的书才符合标准。
那时《耶路撒冷三千年》在国外出版不久,“因为这本书太厚,没有出版机构和我们争版权。”张雪松说这本书符合他们做出版的诸多要求,首先,“放眼世界,没有几个城市比耶路撒冷更具有历史和文化的穿透力。”
其次是拥有优质的内容,“这本书不是纯学术书,虽然写得很严肃,知识梳理很精细,达到了学术书的标准,但又是‘普识’的。”张雪松解释道,所谓“普识”就是指大家都知道一点,又渴望多知道一点,因此,他认为,这本书用读者容易接受的阅读方式为耶路撒冷作传,正如《经济学人》所说,西蒙是将一座城市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耶路撒冷三千年》有繁体字和简体字两种版本,繁体字版在中国台湾地区出版,张雪松比较了两个版本的翻译,他表示台湾译本文字非常流畅,但译者个人发挥较多,而国内的译本更为严谨。
张倩红也谈到这本书的翻译,她介绍,他们的翻译团队都是研究犹太—以色列历史的,都有在以色列学习的经历。这是他们的优势,也许会有一些局限:“在一些术语的表达、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上,由于专业的原因,我们的原则是尽可能遵循历史著作的规范,这样对文学性的观照可能不一定到位。这是客观存在的。”
张倩红告诉记者,即使对他们这些研究犹太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翻译也非常难,“信息特别丰富,这是最难的地方。西蒙的思维是发散式,说现在的事联系到古代,说古代又会把历史上很多事串到一起。我们要查很多资料才能把背景搞清楚。”
另外一个难点是书中的每句话都是引经据典,很多来自圣经,但又是用西蒙自己的话语表述出来,这或许对西方人来说是正常的、没什么困难,但对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语境下的人就不容易把握。“用圣经的原文就会枯燥,用西蒙原话,就会与圣经有出入。我们在翻译时就要掌握一个度。”尽管翻译费了很大的劲,但张倩红认为对于这样一本相当不错的书,也是值得的。
《中国科学报》 (2015-04-03 第10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