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芳华,化作飘香的豆花,绽放在祖国的原野上。“金豆娘娘”李艳华将对农业的热爱、对农研的热情,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大豆育种事业上。
“我的女儿叫王有菽,你说我对大豆有多热爱;我的儿子叫李米基,你说我对农业有多执着。”谈起一双儿女,李艳华笑着说。
李艳华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育种科学组组长,扎根黑土地近30年,潜心钻研,默默耕耘,先后培育出“东生”系列50几个品系、10个优质大豆品种,大豆种植单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因此被媒体誉为“女袁隆平”。
1966年,李艳华出生在“大豆之乡”黑龙江省海伦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她常常在田间地头看父母种大豆、种玉米。李艳华形容自己是典型的“三农”人:出身农家、考入农校、从事农研,这辈子和“农”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91年到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第一天起,她就为自己确立了目标:培育适应东北高寒地区种植和加工的优质高产大豆品种。
李艳华说,由于冬季寒冷,在黑龙江培育一季大豆需要一年,而在海南,冬天就可以培育出一到两季大豆。为了缩短育种时间,几乎每年秋收过后,她都把种子带到海南“避寒”繁育,第二年春季再把培育的种子带回黑龙江继续试验。
每次来到度假胜地海南,李艳华都顾不上享受这里的阳光与海滩,而是一头扎进试验田旁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几乎24小时守着大豆秧苗。大豆花期短,一天中能进行杂交试验的时间仅有2~3小时,又多集中在早上。为了多进行几个品种的杂交试验,李艳华往往凌晨两三点钟就着手准备。她进行的大豆杂交实验方式很“传统”,需要纯手工收割、脱粒和分类。每当收获季节到来,李艳华常坐在地上筛选装袋,每一个豆荚、每一颗豆粒都得反复观察。“怀胎十月,就能生孩子了,育种却比孕育孩子要难10倍。”李艳华说,从培育第一个品种开始,到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品种成功面市,她用了整整10年。
三十载时光荏苒,李艳华将全部的汗水与心血倾注在大豆育种事业上,在她取得的累累硕果背后,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来自爱人、孩子和家中老人的全力支持,给了她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源泉和动力。诚如她所说:“每一颗种子上,不仅有我的心血,也有亲情的雨露滋润。”
李艳华和丈夫王国栋是研究所的同事,两人分在同一个学科组时,经人介绍认识了彼此。“我们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质和需求,在家庭生活中就多了一份对彼此的理解、包容与支持。”李艳华说,丈夫既是她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又能悉心地照顾家庭、承担家务,帮她打理好所有她顾不上的事情。
李艳华习惯早起,夏天去试验地,冬天去工作室。王国栋每天都会带两个馒头、地瓜或玉米去给爱人送早餐,风雨无阻。为了培育新品种,李艳华在女儿出生的前两天依然奋战在试验田里。“女儿有菽是1996年5月15日出生的,而每年的5月10日左右都恰逢播种期。孩子出生前两天,我还在地里忙播种。”孩子没满月,李艳华又忍不住跑到地里查看秧苗,把照顾孩子的事情交由“奶爸”王国栋全权负责。孩子需要喂奶时,丈夫把襁褓中的女儿抱到田地里,等妻子喂完奶再抱孩子回家。孩子打疫苗、接送上下学这些事,也都由丈夫操持打理。
除了爱人的全力支持,李艳华的母亲和婆婆也非常体谅她,两位老人都曾多年帮她一起除草、收割大豆。如今,母亲和婆婆都住在她家,71岁的婆婆主动承担起照顾83岁母亲的责任。“我的母亲和婆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两人平时出门买东西、干农活都喜欢结伴而行,关系处得非常融洽,街坊四邻都很羡慕。”李艳华说,她和爱人教导孩子们要孝敬老人、与人为善,他们夫妻俩勤勤恳恳的处事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假期时,孩子们会主动到试验田上帮妈妈干活。从一些简单基础的农活,到帮妈妈整理海量的研究数据,姐弟俩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懂得,大豆育种是妈妈甘愿为之奋斗一生的“头等大事”。
有了全家人的鼎力相助,李艳华得以全身心投入大豆育种事业,获得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8年度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感动龙江”人物、黑龙江省首届“女性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2019年,李艳华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在李艳华看来,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稳定,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装中国的粮食,她的和美小家庭正以赤诚朴素的家国情怀,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着一份力量。
转载自学习强国—全国妇联
链接>>>李艳华家庭:在黑土地上书写奋“豆”人生
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