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女性与科技 > 科研进行时

李赞教授
发布时间:2014-06-24 00:06:00 访问量:

李赞教授

2014-06-24

李赞(1975年出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ISN)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信号处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从事无线通信与数字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28项。研制出我国新一代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网络化电磁频谱监测系统等,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以第一作者出版专业著作3部,其中《流星余迹通信理论与应用》为我国该领域第一部专著,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电子信息科技专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申请国家和国防专利40项,并获得授权20项;发表学术论文共134篇。曾于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3年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还被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陕西青年科技标兵”、“陕西省科技新星”等称号。2015年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独立自主、沉稳实干

作为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优秀教师代表,总结李赞教授的工作作风,非“独立自主、沉稳实干”八个字莫属。2001年3月作为青年教师之初,面临团队力量、经费支持均不足的艰苦困境,在学校、ISN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通信工程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她一切从零开始,从第一个研究生的招收培养、第一个青年教师的引进、第一个科研项目的培育申请、第一块科研场地的申请建设等一点一滴做起,每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她坚持不懈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一步一个脚印逐步组建了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年轻的科研团队,凭着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和满腔拼搏精神,独立自主地开展着电子信息领域的不懈探索。          

李赞时刻警醒自己要明确并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在科研团队建立之初,她敏锐地观察到应急通信的国家重大应用需求,坚定地将高可靠隐蔽通信作为团队的科学理论研究和系统研制探索方向,开始了“一体化智能抗干扰通信”的探索之旅。          

在流星余迹通信方面,在刘增基教授、金力军教授、李建东教授等专家的支持与指导下,李赞带领科研团队,分别赴陕西省长安县、河北省霸县、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湖南怀化山区等我国偏远地区,在恶劣的环境下开展了为期五年600km至1500km的一系列远距离野外线路试验,积累了我国流星信道特性数据,构建了国内第一个支持通信系统仿真的流星余迹信道模型,研制出我国新一代流星余迹应急通信系统,解决了国家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的急需。以第一作者出版我国该领域第一部专著——《流星余迹通信理论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电子信息科技专著出版专项基金资助,几位院士评价分别为:“本书的出版对于填补国内该领域空白、为我国应急通信系统研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具有显著意义和应用价值”、“相关内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出版价值”。          

在智能跳频通信方面,李赞教授针对传统跳频技术在复杂电磁环境、多维干扰等条件下高安全、高可靠传输时尚存在的问题,带领团队开始了智能跳频新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密码学加密和跳频加密的等价性原理,创建了基于加密思想的智能跳频序列族理论,证明生成序列具有安全性、随机性等13条优异的理论性能,打破了多年来国内外跳频序列设计5、6 项指标顾此失彼的窘境;开发出了基于FPGA的跳频加密芯片,已在数十种型号产品和设备中得到应用,有效提高系统安全性,实现高校理论成果向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成功转化。          

在流星余迹通信和智能跳频通信研究基础上,李赞教授针对目前无线通信信道越来越复杂、现有通信系统对信道态势感知能力差的现状,又将研究方向扩展到了智能化宽带电磁频谱监测领域,旨在将探测、感知和通信相结合,实现一体化的系统协同工作,以解决现有通信性能难以提升的瓶颈。同时,面对我国网络化宽带电磁频谱监测的重大应用需求,作为牵头人联合国内六家单位组建了产、学、研、用的创新团队,主持工信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了为期三年半的艰苦探索,研制出网络化宽带电磁频谱监测设备50套,并在陕西省长安区、江西鄱阳湖、重庆北碚区等构建了三个我国典型地域的示范验证网。经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测试,相关技术指标国内领先水平。该系统对于未来我国频谱大数据研究、国家无线电监测与管理、移动通信运营商网络规划支撑、军用战场制电磁权与应急通信、重大自然灾害救援、高铁、机场等重要部门保障等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和产业化市场。          

厚积薄发、建设梯队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支持,李赞教授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协作创新能力,深愔团队厚积薄发的重要性。她一直致力于本学科学术梯队的深入建设,她多年来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以自己从一名学生到团队成员最后发展成为团队领头人的切身经历,深刻感悟到青年学生学者成长的各个过程需求,通过共同的事业和相同兴趣志向以及细致关爱,很好的吸引了团队人才,并通过科研和学术的探索,增进梯队成员的自我激励和团队合作,提升其理论水平和科研探索能力。          

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ISN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信号处理研究中心主任,一直以来尤其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研究生队伍的建设,截止2014年6月,团队已有教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60余人;目前研究团队形成了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金字塔型的学术梯队,在给团队成员压担子的同时,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通过与著名大学合作,与海内外大量高水平学术伙伴联合培养优秀人才,加强团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          

在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坚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岗位职责,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利用现有的科研平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硕/博士研究生,多次获“优秀毕业生”和一等奖学金等,培养出了既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又有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关注合作、可持续发展          

面对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当今的高校科研团队必须与国内外战略伙伴开展深度、广度的广泛合作,才能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与提升。在课题组成立之初,李赞教授便带领团队始终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所、企业等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得到了合作单位的大力支持,为团队赢得了新的工作思路与力量。自2005年至今,她所在课题组以前期项目合作为基础,在我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努力促成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05 厂—西电联合实验室”、“南京熊猫汉达科技有限公司—西电联合技术中心”、“深圳市桑达无线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西电联合实验室”等,李赞教授兼任三个实验室主任职务,依托这些联合实验室开展了多个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的联合申报、设备研制、野外试验及应用推广,为实现高校科研成果向国家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创建了优质平台。          

为全面提升团队学术理论水平,李赞教授充分利用会议、评审、讨论等各种机会,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不断汲取和学习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研究经验。近年来,陆续派遣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与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 等国外大学进行访问交流和联合培养,积极组织团队成员参加IEEE Globcom、IEEE ICC等国际会议,紧跟国际最先进技术和理论,同时与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学生联合培养,大大提升了团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团队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