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断 = 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 = 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 = 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反面是“断不了,舍不掉,离不开”。你是不是下列某一类型人之一:1怎么也改不掉的拖延症?2无数次冲动购物的受害者?3要拒绝别人却从不知如何说NO?4工作笔记也记得一塌糊涂?5莫名奇妙的安全感缺失?6越整理越陷入到无穷的焦虑?7总是无法完成计划陷入死循环的沮丧?很多时候,难的不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难的是不知道该舍弃什么。无论是“收纳”物品还是“整理”人生,除了不断贴标签和分类,除了不断地添置抽屉,其本质可能都是要去“断舍离”,或者换句话说,叫做“选择”。
丢掉对物品的执着,不仅周身的环境变得清爽,连内心也会从压力中解放。这便是“断舍离”的目的。通过不断实践“断舍离”,认清自我树立方向,彻底克服拖延症、懒散、注意力涣散、作息失调等痼疾,帮助建设清爽有秩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解放内心的压力,投入高效率、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的简单、自在的生活。“断舍离”不是简单的整理术,它是一种教人放下心中执念的理念,一种生活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哲学。 书摘:
整理、收纳大不同
“越擅长收纳的人,越容易堆东西。”因为把东西都收起来了,久了之后,根本忘记了有什么,于是就会不断地继续购买、继续堆积、继续收纳,然后继续整理。之所以《断舍离》要把“整理”和“收纳”分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若不将不需要的东西筛选掉的话,就将一直反复地整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成为一个整理的奴隶,也将持续购入新的柜子或是割让出收纳空间来摆放这些好几年也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更形成了无谓的时间与空间的浪费,让原本自以为是美德的“节俭”行为转变成了对空间的需索无度。我们所处的商业都会中,总是有许多商家借由略施小惠地赠送些小礼,如杂志、书籍或是信用卡等,来达成促销的目的。我们也经常因一时贪图小利,拿了不少之后再也没机会(或不想)用到的廉价物品。往自家仓库里堆放。当我们喜滋滋地用低价购入清仓品或是拿回赠品时,也就是变相地成为帮店家处理仓储空间与费用的无辜羔羊。
丢弃(舍)的行为,总是挑战着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舍弃第一个对象时,心里会有些忐忑,因为我们长久以来总将“节俭”当作一项美德来看待——把物品囤积着,总有一天会用上,因此只要考虑将“还能用”的东西丢弃,心中的罪恶感便油然而生。不过,对于本身从事设计工作的我来说。物品能不能让我有心动的感觉,其实更加重要。设计除了要能解决问题,更要让人怦然心动。所谓的五感设计,不就是要感动你的五种感官吗?回到有关丢弃物品的讨论中,对于物品是否该丢弃,应该回归到考虑这个问题的主角,即自身,由“自己”来决定这个物品的去留。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会不会用到?什么时候会用到?而非站在物体的本身,评断它还能不能用。终究是能用的东西太多,但想用的东西,往往就只聚焦到其中的数样而已。也如同我们常听到的:“想要的东西,很多;需要的东西,很少。”所以某物若能让你无法断舍对它的依赖,又能够让你对它心动不已,便是让该物品留下的坚强理由了。若是一时心软,抱持了“丢了好可惜”而非“这个适不适合我”的判断,终究注定陷在自己设定的泥淖里无法自拔。于是家中总是轻易地被一些可以用但却不需要的对象填满,不知不觉就是三年、五年,也就难以拥有简单与清爽的生活空间了。这究竟是对物件的节俭,还是对空间的浪费呢?
舍不得丢是一种状况,还有另一种舍不得的状况是“舍不得用”。许多好东西因为舍不得用,而被藏在柜子里面不见天日。山下英子认为,有好东西舍不得用而把它收起来,还勉强自己去用比较差的,这样的话品位永远都无法提升,也影响别人看待你的态度。明明有好的东西,却容许自己去用次等的物品,对物品和赠送礼物的人的心意,其实都是一种浪费与亏待。
所以要借着“断舍离”去找回失去的空间和能量,找回那些能让你感到怦然心动的能量。例如,常常有人会把穿旧了、破了的衣服作为家居服和睡衣来穿,这就完全违背了“家居服”与“睡衣”的意义,穿家居服和睡衣是因为穿了觉得舒服,而并非意味着在家中就要接受比较差的穿着质量,就应该穿着随便或是邋遢。舍弃的背后,正是为了找回正面的能量。
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
当渐渐了解整理该从“舍”做起后,就必须建立起“断”的观念。因为家中塞满的不需要的物品,就像是水库里堆积的淤泥一样,占据了有用的空间,而当我们已经将水库的淤泥清除干净之后.若是无法阻绝上游的泥沙继续流入水库的话。清理的工作就将永不停歇。所以,“断绝不需要的东西’的断念态度更为重要。
该如何断绝呢?要行“断”的决定之前,应该站在一个相对宏观的时间轴上,小心翼翼而宁缺毋滥地限制每个要进驻你生活空间的物品,其标准仍然和舍弃的标准相似:不是这东西“我有没有”,而是“我需不需要”,关键在“我”。这个物品能否让我的生活更美好,还是在一周、半月之后,我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它进行处理、收纳、丢弃或致赠他人。想到这里,不禁觉得当时选择喝瓶装牛奶而弃纸盒装牛奶是有效率的做法,节省的时间,可以浪费在更多美好事物上,尤其是那些让你怦然心动的事物。
我们不就是为了追求让人“怦然心动”的人事物,为了生活里洋溢着幸福感才一直努力的吗?《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近藤麻理惠讲到的整理二部曲,一是“判断物品是否要丢掉”,其重要的整理观念是:整理时选择的并非“要丢掉的东西”,而是“要留下的东西”,选完后其余全部舍弃,让空间立马清爽起来!不过人之所以难以丢掉东西,是因为总觉得“还能用”“还有用”“还有感觉”,所以即便是丢东西,也是要循序渐进:衣服、书籍、文件、小东西、纪念品等,慢慢练习才会更加上手。如果在丢弃时不知道往后还会不会用到,可以依据种类设定期限.超过期限即使还有用处,但可能你已经忘记物品的所在了…
二是要“决定每件物品的定位”。如果通过第一关所留下的物品面临流离失所,没有容身之处,它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占满生活或工作的区域,当意识到时已让人不知所措,往后反而会花更多时间收纳整理甚至丢弃。因此,对这些流落异处的失怙物品更要加以管制,重点在于当这些物品累积超过一定程度时就要集中管理,避免成为乱源之始。有时,我们常常因为一些小习惯或是觉得麻烦,就稍微姑息忽略,但只要养成断舍离的习惯,之后的生活或工作就会便利许多。
改变习惯与观念,整理更轻松
比方说,选用收纳盒不要用有盖子的,而要用抽屉式的,因为一想到要开盖的麻烦,人就会选择放弃或拖延。又比方在整理袜子时不要用绑或是翻卷的,因为袜子平常被穿在人脚上已经够紧绷了,平常让它放松好好休息,可以延长物品的寿命。还有收纳物品时要以立起来的方式处理,往后会比较容易寻找,像是书立起来就比叠起来好找多了也较不占空间。只要能有效率地处理庶务,就能拥有更多时间整理要事。
就我看来,基本上居家空间的整理态度与工作的整理态度还是有些差异。以“丢弃”来说。毕竟很多数据往往还会有很多用到的机会。只是自身的经验不会告诉你而已。若是将机密数据一袋袋乱丢的话,难保老板最后不会把无法让他怦然心动的员工断舍离掉。但是仍然有许多整理的方式,来减少数据占据空间的问题,比方说,变成电子档案、放上云端、做好标签方便日后搜寻。
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