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茶树嫩芽初生。采摘、烘焙,而后用一泓烧开的清泉浸入,斟满一小杯,顿时茶香升腾,清新幽远且柔和飘逸。
在春日,如能手捧一杯飘着袅袅清香的新茶,随着氤氲的茶香暂时摆脱世俗的纷扰,相信这一刻你一定会觉得岁月真好。
茶是中国人传统饮品,天气有四季的变换,喝茶也同样有季节的更替:在春夏之交的当下,适宜饮茉莉花茶和绿茶。
春天宜饮花茶,即茉莉花茶。自古以来,茶人对花茶就有“茶引花香,以益茶味”之说。
花茶不仅香味诱人,还有驱除寒气、振奋精神、消除春困的功能。它是将绿茶茶坯和茉莉鲜花混在一起进行窨制,使茶叶充分吸收花香而成。茶本身除了具备药用功效外;同时茉莉花兼具一定解毒功效,它含有的香气化合物质达20多种,素有“人间第一香”之称。因此,茉莉花与茶叶联姻,更能起到清热、解毒、疏胃、止痢等作用。
茉莉花茶外形条索紧细匀整,色泽黑褐油润,毫峰显露,香气浓郁,泡饮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晶绿,有经久耐泡的特点。
茉莉花茶起源于宋代。蔡襄《茶录》中提到了茶加香料:“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后来由此而演变产生了茉莉花茶和其他多种花茶。
南宋施岳《步月·茉莉》词中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述:“茉莉岭表所产……此花四月开,直至桂花时尚有玩芳味,古人用此花焙茶。”
根据茶的品种不同做出不同的茶坯,例如用龙井茶做的茶坯,叫龙井茉莉花茶;用黄山毛峰的,就叫毛峰茉莉……另外,茉莉花茶还根据形状的不同而得名,如产自福建珍珠状著名的“龙团珠茉莉花茶”;针状的有著名品种“银针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的香气是在加工过程中逐步具有的,因此成品茶中的茉莉干花起的仅仅是点缀、提鲜、美观的作用。而一些无良茶商以用过的废花拌入茶中以次充好,因此有无干花做点缀并不能作为判断茶品质好坏的标准,而是应该以茶叶本身的滋味作为标准。
另外,适宜在春末乃至夏季饮用的当是绿茶,也称之为清茶。由于绿茶性寒,因此不适合在早春喝,特别是体质偏寒的人更不适宜在春天饮用绿茶;而体质偏热、精力充沛的人,初春也不能多饮。因为初春和仲春寒气较重,等到晚春热气上升时可以适当多喝。
绿茶应该是人类最先饮用的茶类。古人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可以看作是绿茶生产的开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历史。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今川北、陕南一带的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是为绿茶之始。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的采摘,是以茶树树梢的新叶或芽为原料,未经发酵,经杀青、揉捻、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茶品。因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而得名。
唐代刘禹锡有《西山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芽。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诗中“斯须炒成满室香”“自摘至煎俄顷余”,说明了采下的嫩芽叶,经过炒制,满室生香,而且炒制花费时间不长,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宋代,喝团茶是官方时尚,但民间生产饮用的称之“草茶”的散茶绿茶也颇多,在江南尤为盛行。
明代,尤其是炒青芽茶的出现,品质显然比团饼茶要好。这时明太祖朱元璋顺应民情,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颁布诏令:“罢造龙团……唯采芽茶以进……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这道诏令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散叶茶的生产和品质的进一步提高,从此散叶茶和炒青制法日趋发展和完善,各地很多炒青绿茶名品不断涌现。诸如徽州的松萝茶、杭州的龙井茶、歙县的大方、嵊县的珠茶、六安的瓜片等等。
绿茶为我国茶量最大的茶类,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产量最高。
冲泡绿茶时,水温宜控制在80℃~90℃。冲泡茶叶的第一泡不要喝,用少许热水醒茶,再加适量冷水冲,如此泡茶即喝,不烫口。无论用茶壶、茶杯还是其他茶具沏泡绿茶,都不要让绿茶久泡,而是要在沏泡后马上把茶汤从沏泡茶具中倒入茶杯享用。否则,再好的茶叶都给泡坏了味道。
摘自《中国科学报》 2016-05-06 第8版
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