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和婆家人亲密无间?
2011-06-23
处理好婆媳关系、与婆家人“一家亲”,其实都是宝贵的“善愿”。然而,善愿若无“善法”,则不但可能背离初衷、还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就像下面故事中的委屈而且无奈的女主人公那样。
亲密无间是有害距离?
主人公:雷萌,职业:公司职员
婚前,一听到公司里的小媳妇聚在一起,话题总离不开婆家长、婆家短的,我都暗暗鄙夷:一结婚都变得如此俗气。我还很自信地认为:凭自己的善良、好脾气和耐性,一定能跟婆婆处好,再说婆家在几百里之外的县城,一年到头见面也不多。
选婚房时,我们看好一套四居室,考虑到或许有一天婆婆来,家里住得下。可是依靠我们俩的能力,怎么能买得起这么大的房子。无奈之下,只得向娘家求援。还是我妈精明,一下看出了我的心思,力劝我买小点的。我偏不听,妈妈无奈,把钱扔给我的时候也扔下一句话:“傻丫头,有你受的!”
婚后半年,老公说想接婆婆来住。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婆婆是老公的妈,爱屋及乌嘛。极少下厨房的我,每天研究菜谱变着花样给老人家做好吃的。我总是想,老太太不容易,一辈子也没享什么福,我把她当自己的妈对待。老公很是感动,说他们家烧了高香,娶到了我这么好的媳妇。
婆婆很安享这一切,没几天工夫就面色红润,和来的时候大不相同了。我从此也结结实实地成了一个“带工资的保姆”:每天下班之后直奔菜市场,大包小包地买菜,回来又马不停蹄地做饭。吃完了又收拾房间、拖地、洗衣服,像一枚陀螺似的忙来忙去。以前保养不错的手,变得皱巴巴的也没有怨言:都是一家人,只要大家开开心心的,比什么都强。我想当韩剧《看了又看》里的银珠那样合格的主妇。我也有自己的心思:婆婆终究还是要回去的,在一起的时间毕竟有限。
怕婆婆孤单,没事的时候我就陪她聊天、逛街,说真的,陪婆婆的时间比陪我亲妈都多,难怪我每次回娘家的时候,我妈总是“刺儿”我,言语间都泛着酸味。
可慢慢地,我发现我对婆婆的好引发了很多“后遗症”,比如也许是和婆婆太亲近了的缘故吧,她进我的房间,门都不敲,好几次我和老公正在床上,她就闯进来了,吓得我披上浴巾直奔卫生间。比这难堪的事情还多着呢,她乱动我的衣橱,竟然翻腾出我的情趣内衣,还脸红地说:穿成这样子,害不害羞!我当时就很生气,我的房间、我的衣橱是我的私人领地,她不尊重我的隐私,反而教训我。
更有甚的是,自从大家都知道我是个“好媳妇”后,他们家的人似乎压根就不跟我见外了,隔三岔五就有人来我家,我家便成了他们家地道的“驻京办”:先是他姐姐带着孩子来看妈;后是他弟弟来了要找工作;再后来他婶子来看病;而前些天,他堂兄的孩子来这里说是上英文补习班,却只带了区区200元钱,于是我们不仅管他吃住,还得给他掏学费我发现我们的两口之家,渐渐地膨胀了,每天做饭都不知道做几个人的好,因为保不准又会冒出几个人来。我开始有点烦了,这种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和老公的两人世界。
我开始巴望着婆婆早一点离开这里,她一走,就可以把这些“亲人”都带回去了。可是那天我却亲耳听到婆婆对老公说,想把老家的房子卖了,把卖房的钱再添点给她女儿在北京买个房子。去年,大姑子离婚了,婆婆一门心思都在女儿和外孙身上。我心里明白得很,她说给我听是想让我们给她出钱,依靠老家卖房子的钱连首付都不够。可是她哪里知道,我们现在住的房子还欠了一大堆债务。我顿时就觉得堵的慌,难道我把婆家人当自己人,就意味着一切都要分享吗?就为了这个事,我和老公闹了一个晚上,这就是我和婆家人“亲密无间”的下场吗?我隐隐觉得,我的领地被婆家人占领了。
从那天起,我明显感觉到婆婆、大姑子对我的异样,总背着我嘀嘀咕咕。人说远香近臭,这句话形容我和婆家的关系一点不错。亲密无间不过是梦想的距离,如果真的放在生活里,那就等着受伤害吧。像我这样费心费力又不讨好,图什么呢?
专家点评:
为家庭立界限
女主人的委屈与无奈来自哪里?来自“我处处为别人着想,却没有人为我考虑”的心灵独白,来自“领地被占领”后的混乱与窒息。而“领地被占领”,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在亲密关系里设立界限,不知道怎样在满足他人需求的同时尊重自己。为家庭立界限,是所有心怀善愿的可爱女人们必修的“善法”之一。我们要明白:
界限是关系的篱笆,不是爱的敌人:善良的人常以为界限是自私的表现,所以竭尽全力避免之。其实,发展出健康的人我界限,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有良好界限的人,才可以真正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不过度担责,不被他人情绪卷入,在付出爱的同时得到爱。如果关系是花园,界限就是篱笆,让关系中的彼此清楚各自独立的思想、感受、情绪体验和需求。篱笆呵护关系的成长,而不是闭锁心中的爱。
没有界限的家庭会制造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拖累症”:因为总有一个家庭成员企图把所有人的责任担负在自己一人身上,并且误以为那就是“爱”。心理学家发现,所有抑郁症、焦虑症的前身都是缘于“拖累症”。对照一下拖累症的描述,也许你会发现,跟女主人公有着同样困扰的孝顺媳妇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些共性的特征:
1.想替别人扛责任;
2.当别人遇到问题时会感到莫名其妙的焦虑与负疚;
3.当别人遇到问题时,会有难忍的冲动去给人建议或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安慰;
4.设想别人需要你,当你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时怒气横生;
5.为了取悦别人而作践自己;
6.只有在“给予”时,心中才觉得舒坦;
7.受别人恩惠时,充满负疚与不安;
8.常会寻觅需要你的人,在他们那里,你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
专家建议:
设立家庭界限5招
1.了解自己对亲密关系的误解,调整自己对关系的定义,接纳对自己和对他人说“不”后可能有的冲突;
2.正向表达你的真实感受和需要;
3.寻找替代解决方法;
4.向自己和他人承认自己能力与精力的局限,也承认人性的局限性——照你能做的去做,不要期待你的善意付出一定会换来对方的感恩与理解;
5.与伴侣一起做份核心家庭计划,公之于“众”,让其他家庭成员了解并尊重你们的需要,给他们机会学习如何来爱你们,而不只是收获你们的爱。
向主人公也向读者们推荐一本书:亨利·克劳德博士和约翰·汤森德博士所著《为婚姻立界限》。让我们在关系中一起修习吧。
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