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财商是这样养成的
2011-07-06
很多父母都不吝金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力争让他们考上理想的大学。但不管毕业于什么名校,孩子最终要踏入社会,大到干事业需要筹措资金,小到日常生活需要投资理财。所以建议家长不光给孩子补习文化课,也多给他们一些理财教育,让他们将来有能力做到财务自立、财务自由。
案例1 小小“月光族”
李萌 43岁 房地产职员
女儿去年考上寄宿制高中,考虑到她一月才回家一次,大人不在身边万一有个急用,我们决定每月给她300元零花钱。
开学才半个月她就把钱都花光了。她解释说学校附近的农贸市场又脏又乱,水果得到超市去买,用薄膜裹好的那种,每斤六七元钱,两星期就吃掉30元;同学过生日买礼物花了37元,因为她老借人家笔记抄,这人情得还;手机充值50元;学校饭菜不好吃,买小炒70元;洗头水在学校浴池丢了又买了瓶新的花了16元;20元买杂志,10元手机坠链……
我说打住打住,你不挣钱可花得还挺全乎啊!
她反问我:“你觉得哪样不该买?”细想想哪样似乎都没出格。我爱人劝我,说孩子刚上寄宿学校还没适应,别难为她了,于是又给了她200元,并告诫她哪些钱不该花。比如水果不用买太贵的,洗头水不该丢,手机坠链也多余,打电话可用学校的插卡电话,便宜。女儿保证从此花销要有计划性,月月有盈余。
可说归说,她做事完全走另一根筋,第二个月刚过半又成了“月光族”。原因是她让同学在当当网上帮她订了套网络作家沧月的小说集,198元。“这可对高考写作有利哦”,她理直气壮。不过这次她没朝家里要钱,而是向同学借了200元熬到月底。
“上月借钱下月还,窟窿会越补越大”。真如我所料,后来她的钱简直乱套了,管A借钱再借B的钱还A,再借C的钱还B,拆东墙补西墙。以至于高一快结束时,她共欠了十多个同学600多元,最后那俩月她一个水果都没吃,零花钱全还债了。
“那天到她宿舍,床铺那个乱,枕边有好几个方便面、汉堡的包装袋,光盘上散落着瓜子。床头挂着一件崭新的背带装,但带子折了。柜子、衣兜、床铺下、书包里,随便一摸就是一堆五角一元的零钱,那纸币皱皱巴巴的,一看就是当废纸扔那儿了。
数了数,足有三四十元,“能买好多苹果啊”,我痛心疾首。她解释说一般零钱她懒得“计较”,只有10元以上的才值得放钱包里,因为可以买个“大件”。
鉴于她的零花钱管理得太混乱,我决定每月缩至150元,一天5元。“买杂志?行啊,攒四天一本20元的杂志不就出来了?”但可气的是这孩子根本控制不住花钱的欲望,每天放学不是进鸡腿店就是逛文具店,5元钱全部消灭,结果到月底没攒够买杂志的钱,又跟我闹起别扭来……
专家点评:
存在的问题:一,花钱没计划性,前松后紧。二,花钱分不清主次,忽视健康。三,不在乎零钱,没有积少成多的概念。四,到处借钱给自己埋雷。
建议家长:
1.首先要为孩子解释“需要”和“想要”的区别。我借用面包与牛油的比喻,我们要活下去,就需要吃面包,但只吃面包味道会单调,所以要涂点牛油让它美味可口。那么面包就是我们的“需要”,而牛油是“想要”。没有人会选择只吃牛油不吃面包,因为这样肚子就不能填饱。所以说“需要”是用来解决我们基本的需求,例如衣食住行、孩子上学、家人看病等,这些钱必须花。但“想要”却是令你兴奋可又并非必需的东西,可以是一件漂亮衣服、一只手链或一次环球旅游。当“想要”不能实现时,可能你会沮丧,但并不影响日常生活。所以家长可以把孩子的花销列在纸上,和孩子研究一下,哪些是“需要”,哪些是“想要”,先满足“需要”,有剩余的钱再买“想要”。
2.让孩子自己找错比家长说教更有效。例如孩子把所有零用钱都用来买了一件没用的东西。他当时肯定嘴硬,家长可以不做声,等过三个月再问他,“这东西你还在用吗?如果不用下次就不要买了”。这样他对“浪费金钱”会有切身的体会。另外父母也要以身作则,不买废物,物尽其用,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导。
3.很多孩子今朝有酒今朝醉,不会抑制欲望。而能取得伟大成就的人特别是理财高手,都能抑制心理冲动,牺牲暂时的快乐,选择明天更大的利益。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储蓄习惯,训练他们拒绝诱惑的能力。当孩子有了某种消费目标比如想学钢琴、买名牌鞋时,家长可以提出父母出一部分钱,由孩子的储蓄中支出一部分。或借鉴住房公积金的制度:每当孩子储蓄1元钱,家长也同时存入1元,使他得到双倍的金钱。同时还设定:当年终储蓄达到指定金额时,便可获得一定的奖金,储蓄越高奖金也越高。比如孩子每年储满500元,就可得到100元奖金;储满1000元可得到250元还可设定约束性条款:如果他在某个时间内取回储蓄,父母也会把自己的部分取回。
4.鼓励孩子假期去打工,并不是希望他赚钱养家,而是借着实际的工作体验让他明白“赚钱艰难”的道理。当他知道“买一双名牌鞋差不多等于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时,他才会更珍惜钱,合理地使用它们。
案例2 看见钱就犯晕
王铮明 44岁 环保局干部
我从小就不愿意让儿子碰钱,一是觉得钱脏,什么人都摸过,二是觉得谈钱太庸俗,怕孩子对钱太关注影响学习。我什么都给他买好,不需要他操心。
但有件事对我触动很大。那是孩子上高一,我岳母病重,我和爱人回四川探亲,留孩子一人在家。临走时,我们给他留了5000元钱以防不测,不想吃方便面就到饭店吃。第一天吃完饭结账时人家找了一堆零票给他,他立马头大了,于是第二天潇洒地把1000元扔给饭店老板,说“包餐俩星期,多退少补,每顿两菜一汤你们看着点吧”。结果人家净给他做贵菜,等10天后我们回来时,1000元被他花得精光。
“何必顿顿下馆子呢,去超市买点熟肉,在家下点面条,里面扔把青菜,又味美又有营养,不比饭店强?”他说一进超市就犯晕,搞不清标签指的哪儿,更算不清性价比,太耽误工夫。
后来我才知道,他偶尔复印资料或买书买笔什么的,都是托同学代劳,人家说多少钱就多少钱,他根本不问价,钱扔过去也不用找零,“零钱放我这儿就等着丢吧,不如送个人情”。我一听就毛了,你当咱家是大款?
为了让他多了解怎么花钱,那天我破例让他去交电话费。他回来后我让他核对单据,有没有多交?他看着票据上的市话小计、月租费、网络包月费、IP长话小计、市话25次优惠等项目,两眼迷茫,“银行搞这么多小零碎干吗?”他说他根本数不清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更理不清银行找了他多少零票。
我晕了。人家孩子都拼命管父母要钱,琢磨着买东西,而他却不愿意碰钱,凡跟钱沾边的事他能躲就躲。比如他宁可洗衣服也绝不去买菜,因为算钱算不过菜贩子。家里一大堆煤气卡、电卡、银行卡,他能不碰就不碰,说“钱不是我这个高中生应操心的事”。
我说你总这样以后怎么生活呢?他开玩笑说以后找老婆就找个会计,把工资全交人家管理,自己省心。我气得恶毒地咒他:“还想娶妻生子?就等着被人骗得精光一辈子独身吧!”但骂归骂,我还是想让教育专家支些招,怎么才能让孩子拥有管理钱的能力。
专家点评:
有些父母教导孩子理财,总害怕“讲钱失感情”,让孩子变得市侩。其实家长多虑了,给孩子讲钱的目的是从小培养他们理财的习惯,通过精打细算来建立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家长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让孩子了解钱的功能:
1.带孩子到银行,让他独自办理手续,看看存钱期满后有多少利息,用这些钱能为自己买多少玩具,让他知道“钱能生钱”的道理。也可以为他开设独立账户,并学习自动取款机及信用卡的服务功能。
2.带他们到超市购物,了解如何挑选价廉物美的货品,省下来的钱给他们当零花。让他们知道“用脑子花钱可以得到更多”。
3.鼓励孩子从游戏中学习理财。年龄小的可与他们玩买卖游戏,年龄大的可尝试玩流行的大富翁,甚至股票模拟买卖。还有电脑游戏中的换游戏币,也能锻炼孩子交易金钱的能力,用最少的钱实现最多的游戏乐趣。
4.从报纸上看到一些大学生还未毕业,就因为信用卡透支欠下大量债务,最后要申请破产,问题就出在理财观念薄弱。家长可以带孩子到证券营业部参观,学习保险知识,学习汇率和复利的计算,鼓励他网上购物。因为网购可以货比三家,让他了解什么叫性价比。
5.让孩子参与家中大事。比如孩子提出买较昂贵的电器、家具、买车,或父母转换职业关乎薪酬多少时,都可让孩子参与商讨,发表意见。当他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有地位时,他才会对家庭产生责任心,包括金钱管理。家长还可与孩子分享家庭资产负债表,包括家庭的资产及投资收益、家庭负债、楼宇银行按揭贷款等。通过资产负债表,可计算出家庭的财富值,让他对家庭财务有个全面了解,有危机意识才会对钱的管理感兴趣。
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