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是两面派?
2011-07-06
老师的电话让我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儿子
晨晨作为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我的严厉管教下,成长得还算顺利,去年考上了重点高中,个头也快顶门框了。他性格开朗,是同学眼中的活宝,是姥姥姥爷最宠爱的小王子。
每次邻居在电梯里碰到我,聊他是唯一的话题:“你家晨晨太有礼貌了,每次见我都喊阿姨,不像三楼那小子,见谁都不搭理。你真是教子有方啊。”
我心里美滋滋的,很为懂事的晨晨骄傲。但那天班主任一个电话,却让我大惊失色。
“您儿子借同学钱不还,人家父母找到学校来了。”我问借了多少,老师说五六个同学加一块有700多块钱吧。我“啊”地叫出了声:“不可能啊,我没少给他零花钱啊,姥姥也常问他需不需要钱,他说不用啊。”
老师没好气地说,他何止借钱啊,关键是赖账这点让同学家长气愤不已,趁同学不注意,他把借条上的70元改成了20元,“这是道德品质问题,真看不出他心计这么重!”
我脸蛋发烧,赶紧去学校把同学的欠款还上了。
晚上,我一脸冷酷,问晨晨为什么向人借钱。我像《长江七号》里周星驰教训儿子那般重申我的家规:“你从小没爸爸,我不想让别人看不起咱们,记得不要偷、不借钱、不浪费、不撒谎,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
他觉得愧对我的良苦用心,如实跟我坦白,高中学习让他压力很大,因此他只能靠玩网游减压,需要买大量游戏币,又不想为难我,只好借钱。他说除了同班同学,他还借过小学同学和几个混得颇熟的报刊亭老板的钱。
我问他都还了没,他说“没有,反正拆东墙补西墙呗,用这人的钱还那人的钱”。
我倒吸口凉气,没想到他的经济往来如此混乱,和我眼中那个行为端庄、做事谨慎的好儿子判若两人。我拍着桌子警告他以后不得再向人借钱了,“被人追债的日子好难熬啊,你可不要让全家人跟你一起背黑锅!”他点头称是,说不会再让我操心。
多面儿子让我心惊
但后来,我发现他两面派的事还多着呢,小小年纪,性情非常复杂,甚至是双重人格,让我很为他担心。
比如有一次,我刚下楼,就听见他正跟小区的花匠调侃,一口一个“你妈的、你丫”粗言秽语,让人听了汗颜,这孩子太没家教了!
我问他,为何对楼里邻居恭敬,对花匠却不尊重?“那人是临时工,农村人,我凭什么要尊重他?”他说邻居要相处一辈子,得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有事好相求。对其他人就无所谓了。
我气得无语,没想到他小小年纪就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种恶俗的人生观,让他以后怎能在复杂人潮中生存,不懂得尊重劳动者,日后何以靠劳动吃饭?
而他反驳我,说他天生是当老板的料,“以后别人给我打工,我不需要靠劳动挣钱。”
还有一次,邻居跑来警告我,说晨晨在马路上骑车太可怕了:双手大撒把不说,还同时发着短信,后座沉重的书包把车子压得直摇晃,一路像演杂技般惊险。“有人亲眼看到过他拐沟里去了,爬起来时手腕上有血……”
“不可能啊”,还是难以置信,因为我每天都叮嘱晨晨要注意交通安全,不得骑快车,他答应得很痛快。而且他每天回家身上都干干净净的,满脸带笑,根本不像掉过沟里。
我质问他,他坚决否认,说他自己是“马路绅士”,从未做过危险举动。但后来从他那断裂的车把和掉漆的车身判断,他骑车的确很疯狂,明显把我的叮嘱当成耳旁风。
我无法再平静了,那天像暴狼一样扑打他,说借人钱不还只是信用问题,但马路杂耍却是生命安危问题,“你要是敢拿命开耍,我就跟你同归于尽。”
见我又喊又叫情绪激动,晨晨不停作揖讨饶,说他再不敢冒险了,让我千万别气坏身子。
我气很快就消了。这孩子就这点好,一见我临近崩溃,便收敛态度,从不跟我冲突升级,比他爸强多了。
但不久,他又做了一件令我吃惊的事。
那个周末,他同学过生日,他跟大家一起去吃自助餐。很晚回来后,他说自己头痛欲裂,肯定是饭店开的冷气太足,感冒了。我劝他早点休息,他却坚持复习功课,令我感动不已。
忽然,我从他外罩衣上嗅到了一股浓烈的烟味,顿起疑心。
于是,我拐弯抹角向他打听饭店的地址,第二天偷偷去探询,才了解那晚他做了什么:据说那晚去了十多个男高中生,架势跟成人似的,要了不下15瓶啤酒,还有人带了烟去。酒足饭饱后,孩子们还跑到二楼的歌厅去唱歌,甚至开玩笑说要找侍陪小姐,给小费,玩得不亦乐乎……
我听后震惊不已,万没想到我那一脸稚气、立志要考北大清华的儿子居然堕落到这个地步,玩得花天酒地,把我当傻子一样欺骗。
我再次拿拖把狠狠揍了晨晨,我父母拦着劝我:“可别把孩子打残了。”我说我宁愿养植物儿,也不愿看到我家出个流氓,那是全家最大的耻辱,我受不了别人的白眼。
为这事,我伤心了好多天,寝食难安。晨晨吓坏了,不停地向我道歉,说他只是随大流在哥们儿面前装装相,其实他没做越轨之事。可我就是不能原谅他,为他在不同场合表现出来的多面性行为感到不可理喻,更束手无策。
溺爱鞭策型家庭里的“坏小孩”
林松:北京今雨来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心理咨询师
孩子在4岁左右拥有自我角色意识知道好与不好时,就会展现出对角色的控制与描绘的欲望。比如孩子会当着老师和外人很乖做好孩子,当着父母却很淘气,这是正常的现象。案例中这个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而且在母亲面前、在学校、在邻居间有不同面目,就值得母亲关注了。孩子的这种倾向很有可能形成“表演性假面人格”(两面人格)的不健康人格。这个给妈妈表演的习惯可能在小学甚至更早就产生了,一般这种表演与掩藏会经历被母亲忽略但逐渐积累和强化的过程。
孩子表演的假面人格的形成,往往发生在“溺爱鞭策型家庭”,即对孩子溺爱而且期待要求很高的家庭,以及存在家庭创伤的家庭,即在内部存在着来自父母两个不同信念系统的人格冲突,往往会自然孕育“表演性假面人格”的孩子,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父母人格或家族人格的直接传递。年轻人把这样的男孩或男人称为腹黑男(来自于日本动漫),即表面看来老实腼腆,其实有一肚子坏水的男生。他们并非坏到令人发指,只是偶尔的行为表现会出人意料,让人感觉不符合此人的外表。
从母亲叙述中可以感受到她的主导人格是正面的,而且母亲是一个很要面子和尊严的女性。母亲不妨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对孩子有较强的“盼好”的心理呢?如果做母亲的很追求完美,加上孩子从很小起生活中缺失父亲的角色,无形中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角色期待压力——指来自他人对自己应该成为什么人的期待,也会策动孩子比其他的孩子更努力地学习塑造好形象。离婚的时间越早,这种状况的发生会越早,母亲和孩子所承担的焦虑以及角色期待就越强。但妈妈婚姻的失败所导致对孩子的养育焦虑,会使母亲流于对孩子表面的好以及面子的关注并以此给自己安慰来缓解焦虑情绪,同时孩子的“好”会给单身母亲带来安全感。
在妈妈眼中孩子一定只能好和为妈妈争气,这样会使得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把自己好的一面给妈妈看,把自己不好的地方隐藏得很深,他知道这样妈妈会更爱自己。孩子的另一个不好的自己(阴影人格)没有了归处,孩子会用偷偷的做坏事来释放这个压力。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孩子的心灵世界缺少父亲角色与人格的支持,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更容易依靠哥们儿或崇拜男性偶像来找到做男人的感觉、寻找心理支持并确定自己的角色。因为成长中习惯性讨好以及对消极自我的压抑,青春期的他们会比较叛逆,释放自己身体里的那个坏小孩。
孩子现在的状态需要母亲完全的接纳,而不是通过打骂和抱怨使孩子再次的压抑自己的消极人格。一般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与母亲是有距离与隔膜的,更需要母亲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母亲学着放下对孩子的过高期待,接纳孩子的缺点接纳完整的孩子,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基础上与孩子探讨人生和未来的角色,对他的不当行为婉转引导;也可以向孩子介绍拥有正面男性人格、健康价值观、成熟、社会经验和阅历丰富的长亲或老师与孩子互动,建立孩子积极健康和谐的人格。
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