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成为中科院创新工程首批破格聘任的研究员与博导;45岁任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她是中科院114家研究所仅有的两位女所长之一。在同事眼中,这位所长“举重若轻”,张丽萍却笑称是“心态乐观”。
在她看来,人的一生非常短暂,也因此更值得好好珍惜。我们都希望尽可能过得绚丽多彩,实现很多梦想,例如,考好大学,找好工作,遇到好伴侣;我们要家庭幸福,要父母健康,要事业成功,要社会和谐,要国家强大,而想要实现这些请你记住一点——责任。
责任确实是一种很重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负重前行,步伐沉重又面色凝重。歌德曾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微烫的黑色短发,小框金丝边眼镜,一席优雅的绿色职业套裙,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接受人民网视频采访时,张丽萍也是这一身打扮。
33岁博士后出站回国,被中国科学院破格聘任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成为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之一;45岁重返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任所长至今,她是中科院114个研究所仅有的两位女所长之一。除了所长,张丽萍还担任着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一职。她曾当选2017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共十八大及十九大代表。与张丽萍一接触,你很快就会感受到这是一位大气爽朗、知性自信的新时代女性。
她说“得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之梦和国家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她说“得和同学们聊聊实在的事,自己得做一些实在的事,把实在事认认真真做好”,讲座上接受年轻男同学的提问后,她亲切地说,“嘿,兄弟,你坐下吧别站着!”
张丽萍的同事介绍她时说了8个字:“我们所长,举重若轻。”
履责以馈国
2017年10月,张丽萍作为科技界一线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而5年前,张丽萍也是在这里参加了党的十八大。“5年前,我亲眼目睹了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从容自信地接过领导人这一接力棒;5年来,我亲身感受到了总书记以强大的气魄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奋斗;5年后,我又亲眼看着总书记平和沉着地整整作了3个半小时的报告,完全没有停顿,我能感受到总书记内心强有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中国梦是十几亿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需要国人具备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努力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坐在台下距离总书记大概18排的张丽萍非常激动,会后,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她说,“有一股股的激情向上涌。”
张丽萍所在的代表团有党代表228名,38名一线代表中就有22名女性,而且都比较年轻。外交部翻译司英文处参赞兼处长周宇给张丽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宇不仅业务优秀知识面广,而且性格还很好。通过和周宇的相处,我发现年轻人的经历远比我想象得丰富,对国家的关注也比我想象得更深远,她们能将个人发展目标的定位和要求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梦想付诸现实,我欣赏这些年轻人。”党代表的身份既是一种引以为豪的荣誉,更是一份不可懈怠的责任。十九大会议期间,与各行业佼佼者的交流使张丽萍再次意识到总书记说的非常正确:“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她想,“自己得把理化所的工作做好,得把未来学院的教育搞好,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多培育一些国家栋梁,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有好交代。”
十九大报告中的创新型国家建设部分,字字珠玑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使每一位科研人员备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十九大的2280名党代表中,来自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党代表有10名,其中3名是院领导,7名则来自基层研究所。在担任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的张丽萍看来,“研究所是科研活动的基本单元,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应该从实际做起,应该登高望远,不能闭门造车;要顶天立地,做基础研究要有顶天的成果,做高科技产业化就要有落地的成果。研究所要坚持改革创新发展不动摇,坚持特色定位发展不动摇,坚持面向国际重大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把科技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到的六项重大科技成果,五项都有科学院参与的身影,面向未来,科学院有信心也有能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尽责以齐家
“理化所是一个大家庭,我作为家长,是有责任的。”这是张丽萍常说的一句话,更是她记在心上的信条,落实到实践里的准则。
自称“全职所长”的张丽萍已经在所长这个责任重大的岗位上工作了8个年头,她看起来总是很有精神,开开心心的。
有人说,“小张,你这个所长干得挺容易的啊。”张丽萍也不解释很多,“8年履职,酸甜苦辣,我有付出很多的。”
张丽萍的同事说,“我们所长,举重若轻。”张丽萍说:“嗨,我这人比较乐观而已。”有一次急着要交一份重要的报告,虽然张丽萍已经足够认真努力了,但任务艰巨,直到晚上她依然没有写完。而她的性格就是必须把手里的活儿干完、干好才踏实,于是乎她把办公室大灯关掉,只凑着电脑屏幕的光亮,偷偷地在办公室写了一宿。明明是疲惫磨人的加班,但讲到写报告时的“偷偷地”,张丽萍流露出了小孩子偷吃糖果一般的开心。为什么是偷偷地?“因为所里有规定不让留宿。”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5点的张丽萍打算在沙发上凑合躺一会儿再起来继续工作,但迷迷糊糊刚躺下,保洁人员就进来了,“她吓我一跳,我也吓她一跳,哈哈。”
在国科大,张丽萍遇到了一位向她做自我介绍的男同学。
“张老师好,我是理化所研一的学生。”
“你的导师是?”
男同学报出来一个名字。
“哦,那你应该是跟着老师做低温吧,很有发展,好好做。”张丽萍不假思索地聊起来男孩的专业方向,理化所的每个专业领域都在她心里了如指掌。
张丽萍提出,“理化所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她大力支持党委、工会职代会、妇委会等的工作,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做大家的好朋友。在2009年出任所长之初,张丽萍就以“一流的管理”作为理化所的发展目标之一,历时一年多完成了全所50余项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不断提升研究所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
8年来,理化所的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所到位科研经费连创新高,2016年年底超过6亿元,是1999年建所时的15倍,人均经费达到120万元,在院内名列前茅。2011年,理化所被院党组确定为首批整体择优进入“创新2020”的研究所之一,2015年又被选为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首批建设的特色研究所。“三个重大突破”均入选院“十二五”百优突破,“科技布局与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与科技支撑”两项改革举措入选院“十二五”亮点管理举措。理化所在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喜欢当老师,喜欢教书育人。2015年江雷院士说咱们得搞教育,我心里很激动,可以为教育做点事情。”在院党组的支持下,由理化所牵头,旨在探索研发着眼于未来的、能够重塑人类生活、工业生产、商业消费模式乃至全球经济革命性进步技术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在2016年8月31日成立。“大家对未来学院有很高的期待,于我而言,肯定是有压力的,但我有决心把未来学院办好,同学们不仅要学知识学做科研还要学做人,未来,我们希望能培养出顶级的科学家。”张丽萍说。
“作为一个正走在上坡路上的研究所,理化所需要持续发展,而我作为所长,不会永远当下去,我想要为理化所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些事情。”2016年年底,张丽萍就开始将管理目标锁定在理化所的可持续发展上,2016年12月30日,在理化所冬季务虚会议暨中心组学习会上,张丽萍代表所领导班子作了《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主题报告,她提出要实现理化所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努力打造理化所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和全所的凝聚力。“在核心竞争力打造上,我们要以理化所‘一三五’和‘创新2020’规划为着力点,努力使规划成为理化所未来发展的纲领文件。”
“8年来理化之梦初具雏形,我作为一所之长的付出算是有收获,也有业内人士给我评奖,但我不是很看重这些……”张丽萍顿了顿,继续说,“我虽然不是很看重这些奖,但能收获大家的肯定也是真的欣慰。做领导不容易,理化所这样一个大家庭,有1000多号科技人,我作为大家长,得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好好干,让理化所井井有条地发展。”
明责以修身
2009年开始任理化所所长的张丽萍其实还有着一段自己的转型之路。1993年张丽萍获得了中科院物理化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成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破格聘任的年轻研究员与博导。在近20年围绕有机光化学与合成光化学开展的科研工作中,张丽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50多篇IF大于2的论文,出色完成国家基金等重大课题10余项,培养博士40余名。
自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根据创新发展的需要和上级领导的安排,张丽萍先后担任理化技术研究所业务处处长、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副局长。2009年的一天,时任中科院院长的路甬祥找到张丽萍,希望她接任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我本来是拒绝的,但那天路院长和我聊了一个多小时,他鼓励我承担起这份职责。”新工作环境带来的挑战和家里年幼的3岁宝宝亲情上的牵绊使张丽萍陷入了纠结和矛盾,结束了和路院长的谈话,张丽萍出了办公室下了楼,就一头扎向马路牙子,“坐马路牙子上哭了2小时吧,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我不能回家哭,但我得发泄。”哭过了,当张丽萍用手背抹去脸上泪痕的那一刻时,她知道,发泄到此结束,得开始干活了——全力履职。
中国科学院共有114个研究所,大多数所长都还有自己的科研任务,像张丽萍这样出任所长始,就主动放弃了科研工作的“全职所长”并不多见,张丽萍说:“做科研很好,做管理则是搭建平台,是要成就做科研的人的。没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在对待所有的科研人员和处理事情时就更能秉持超脱、公正的态度,从而营造更好的科研氛围。”
不知是一路走过的风景让张丽萍格外懂得“责任”的深意,还是“责任”造就了她的一路风景,但这都不重要。1964年,张丽萍出生在长春的一个工人家庭,家里有4个孩子,年幼的张丽萍很小就会帮家里捡煤砟子生炉子,捡白菜帮子喂鸡,“潜意识里就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必要为家庭做点事,自己对家庭有责任。”18岁的张丽萍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在绿皮火车上摇晃了近1000公里,才从长春到了北京。“开车前很高兴,我终于离开家了!到了后才发现自己很幼稚,怎么会不想家呢?”结婚不久的张丽萍出国攻读博士后,“我丈夫也跟着一起去了,他不放心我嘛,两个人在一起是有责任的。”现在,她也会心疼女儿年纪虽小但课业压力不小,有时孩子把考得不理想的卷子拿给她看,张丽萍会安慰女儿说没事,多少分没关系,心态要好。“其实我也想孩子能学得更好啊,但更希望孩子快乐,只有当了父母才知道,父母履行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才能成就孩子的梦。”在张丽萍的一路风景里,她的个人选择都与责任相伴。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也因此更值得好好珍惜。我们都希望尽可能过得绚丽多彩,实现很多梦想,例如考好大学,找好工作,遇到好伴侣;我们要家庭幸福,要父母健康,要事业成功,要社会和谐,要国家强大,而想要实现这些请你记住一点——责任。无论你身在何处,也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始终怀揣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肩负着责任,那所有的梦想都一定会实现。”这是张丽萍给同学们的寄语,也是她一直以来所坚信的。
2017年11月,十九大代表进校园活动邀请了张丽萍为国科大师生带来《责任成就梦想》的专题报告,报告后有同学向张丽萍献花,收到惊喜的她非常开心:“我喜欢花,在讲台上收到花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老师,一个还不错的老师!”她抱着花笑得很甜,她问主持人:“我真的可以把这束花带走吗?我女儿也非常喜欢花,她会为她妈妈骄傲的。”
以上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苑学子
链接>>>《国科大》丨张丽萍的“一诺三责”
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