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11月27日、28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相继公布了2017年新增选院士的名单,其中新当选的7名两院女院士(工程院4名,中科院3名)是名单中亮眼亮眼的风景,她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披荆斩棘,奋勇争先,取得了累累硕果,体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为各行各业的女性尤其是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女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新时代的榜样。我们从网络上搜集整理了7位新当选女院士的基本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
王小云简介
工作单位:山东大学、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研究领域:密码理论及相关数学问题研究
职务:山东大学教授,杨振宁讲座教授,兼任中国科协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密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
王小云,女,1966年生于山东诸城,1983年至1993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数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王小云于1993年起于山东大学数学系任教,至1995年升至助理教授一职,并于2001年正式成为教授。现今王小云在山东大学数学及系统科学系出任研究员及教授。199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同年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计划”,2005年6月受聘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讲座教授”,现为清华大学“长江学者兼职教授”。多年从事密码理论及相关数学问题研究,提出了密码哈希函数的碰撞攻击理论,即模差分比特分析法,破解了包括MD5、SHA-1在内的5个国际通用哈希函数算法;将比特分析法进一步应用于带密钥的密码算法包括消息认证码、对称加密算法、认证加密算法的分析,给出系列重要算法HMAC-MD5、MD5-MAC、SIMON、Keccak-MAC等重要分析结果;给出了格最短向量求解的启发式算法二重筛法;设计了我国哈希函数标准SM3,在金融、交通、国家电网等重要经济领域广泛使用。代表论文40余篇,3篇获欧密会、美密会最佳论文。获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2014年中国密码学会密码创新奖特等奖,2010年苏步青应用数学奖;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陈嘉庚科学家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国女青年科学家奖等。
链接>>>
陈化兰简介
工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研究领域:禽流感病毒跨种属感染及其致病性的分子遗传与分子致病机制
职务: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OIE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
陈化兰,女,1969年出生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1987年至1994年就读于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流感分中心做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973首席科学家。她是中国最早禽流感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分子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者之一。她主持的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是如今国内唯一有权对禽流感病毒进行最终病毒分离鉴定的研究机构,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动物流感监测网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分离鉴定了中国流行的禽流感病毒400多株,并建立了中国特有的禽流感病毒毒株及其信息资源库。她主持研制的有关禽流感灭活疫苗已累计推广应用60亿份以上,为防控禽流感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陈化兰曾于2013年当选科学界著名刊物《自然》的年度十大科学人物,获选理由是“帮助平息H7N9禽流感疫情”,《自然》将她称为“战斗在前线的‘流感侦探’”,荣获2016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链接>>>
黄荷凤简介
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研究领域:胚胎源性疾病,生殖内分泌疾病和助孕安全
职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生殖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胚胎源性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特聘教授
黄荷凤,女,浙江临安人,1957年9月出生,生殖医学专家。198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医学院胚胎源性疾病研究所所长,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主任。黄荷凤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配子源性疾病”理论学说,对精/卵源性疾病的代间及跨代遗传/表观遗传机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针对辅助生殖技术(ART)出生子代近远期健康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ART出生队列和基础研究、优化助孕流程、创建生殖新技术,提高了试管婴儿安全性,并从源头阻断遗传性出生缺陷。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承担“863”、“973”、“十二五”科技支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以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在PNAS、Nat Med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20余篇。主编中国第一部ART工具书《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第一部《人类ART临床诊疗指南》。担任Endocrinology等6家SCI杂志编委,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荣誉院士(Fellow Honoris Causa)。
链接>>>
黄小卫简介
工作单位: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研究领域:稀土资源高效清洁提取分离技术及稀土绿色冶金新工艺
职务: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黄小卫,女,湖南临澧人1983年7月毕业于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 2008年7月于东北大学获冶金工程博士学位,现任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及稀土化学与湿法冶金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稀土学会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学报》和《稀有金属》常务编委;《稀土》杂志编委。1983年以来,一直从事稀土湿法冶金、稀土分离提纯及稀土功能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先后负责 “四川氟碳铈矿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产业技术开发” 、“绿色环保非皂化萃取分离稀土、钍、氟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氟碳铈矿中铈、钍和氟一步萃取分离技术”、“白光LED荧光粉用超细稀土复合氧化物的制备”等10多项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863、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研究成功包头混合型稀土矿第三代硫酸法冶炼工艺(第二完成人),并在多家大型稀土企业推广应用,目前冶炼包头稀土精矿规模达10万吨以上,占包头矿总处理量的90%,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开发成功稀土非皂化萃取全分离新技术,申请8项发明专利、2项PCT国际专利,并与8家稀土企业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目前已在5家大型稀土企业实施。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论著2册(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18次;申报发明专利87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2)、三等奖(排名2)、优秀专利奖各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五项、二等奖三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链接>>> /633-1432-11276.aspx
王琪简介
工作单位:四川大学
研究领域:高分子材料制备和加工
职务:四川大学教授
王琪,女,1949年7月生,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中国代表,担任《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主编、《高分子通报》等多个学术期刊编委、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工程塑料专业委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理事等;曾任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8-2009)、四川大学“985工程”高分子与特种功能材料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2004-2014)等。王琪院士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制备和加工新原理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863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仪器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及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等多项科研项目, 在发明塑料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如固相力化学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塑料管旋转挤出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建立聚乙烯醇热塑加工和熔融纺丝新技术,高值高效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橡胶,制备无卤阻燃塑料和泡沫塑料,聚合物基微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微型加工和3D打印加工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多项成果已获产业化应用。她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等;获准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5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70余篇,学术会议论文280余篇,指导博士研究生50名、硕士研究生69名。
链接>>>
乔杰简介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领域:妇产科及生殖健康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职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乔杰,1964年出生,1987年进入北医三院,学习工作至今,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培养的优秀人才。曾在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及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教授,是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主委、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及《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总编。作为科技部“生殖与发育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生殖细胞发育”首席专家,一直从事妇产科及生殖健康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从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角度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揭示疑难不孕症发病机制,优化辅助生殖技术方法,提高疑难不孕患者治疗成功率。研究成果连续入选2014、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Lancet、Cell、Nature和PNAS等期刊发表SCI文章156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两项排名第一,一项排名第二)、省部级一等奖4项(排名第一);率领团队获批”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曾获“全国杰出科技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链接>>>
陈晓红简介
工作单位:湖南商学院
研究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
职务:湖南商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导,武汉大学兼职教授。
陈晓红,1963年5月生,江西永新人,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及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与首席教授。中国管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中组部、中宣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湖南省科协第十届全委会副主席,湖南省2011“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湖南商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导,武汉大学兼职教授。
陈晓红教授长期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以及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程建设、中小企业融资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高校教师科研奖励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大和重点项目30多项。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SmartDecision,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ESI前1%高被引论文33篇,被SCI和SSCI检索120余篇,EI、CSSCI和CSCD检索200余篇,包括管理类国际顶尖和主流刊物Nature,Omega,Marketing Science,Information Science,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Production Economics等等;出版专著18部,其中《“两型社会”建设评价理论与实践》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小企业融资》、《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与实务》是国内首次出版的该领域专著,《中小企业融资与成长》、《复杂大群体决策方法及应用》和《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分别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青年教师(研究类)奖,以及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湖南光召科技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13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8项。2014年8月作为中国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代表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座谈会。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推荐的唯一候选人,入选“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科技创新任务”候选人。
链接>>>
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