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女性与科技 > 科研进行时

吕植:为野生动物说情
发布时间:2014-04-01 00:04:00 访问量:

吕植:为野生动物说情

2014-04-01

她多次去西藏,她是世界上第一个与野生大熊猫零距离接触的人,她是中国最出色的青年女科学家之一,她被称之为中国的珍妮·古道尔,她还是一名积极的环保实践者。她深入藏区,把研究项目从熊猫扩展到了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种群、神山圣湖的保护,她挖掘普通公民在环保中的力量,让生态保护不再是空谈。
        谈到西藏,吕植眼里掠过一丝迷蒙,她说,“我喜欢那种原始的生态环境,你看藏族人到哪里都是席地而坐,在草地上或躺或睡,从来不觉得土地是脏的。人其实本来就应该这样,在自然中自由自在,不会拘束。”

实际上这就是游牧的特点,走到哪都是家,跟土地非常亲近。藏族的文化根比较深,本身也比较庞大,算是最后一块净土。        

环保不是免费的
        第一次听到“环保不是免费的”,是从吕植口中。
        她说,“目前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破坏都应该算成成本。要是浪费、破坏就要考虑你的成本,代价的门槛必须提高。现在保护的代价太低了,反而执法的成本高,这样下去是不行的。现在环境保护的生态产品逐渐开始进入市场,比如保护森林植被,植物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一生物特性本身就可以在市场上卖钱。” 的确,眼下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任何领域,包括学术研究,都在或多或少地与经济挂钩,环保也许要算经济账。
        我很有兴趣地请吕植教授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她说到四川平武保护水源地的做法:为保护好当地的水源地,设立了一个水源保护基金,开展了流域生态有偿服务的试点,下游的水费当中有一部分利益返还给保护水源地的老百姓,通过这种形式,让村子里的老百姓进行水源地的森林保护并可以获利。这既可以让保护生态的老百姓很好的生活,同时也建立了一种良性的环保与经济持续和谐存在的方式。
        “这条路我们一直在探索。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热门关注焦点,可是大多数人对于如何真正有效地节能减排并不知道。而且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有些碳的排放是如何都减少不了的。我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目前也正在做这样的生态有偿服务。”
        "比如旅游卫视委托我们种一万棵树来抵减他们一年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这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造碳汇林。在国外,比如在芝加哥是有碳交易所的,京都议定书限制了发达国家的排放额度,不少企业也制定了排放限额,这给碳汇林一个市场机会:如果你达到限额有困难,一部分排放可以通过造碳汇林吸收二氧化碳来抵偿。
        另外,我们可以根据你生活所需计算出你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然后用科学的计算方式,计算出你需要种多少颗树,才能抵减你所排的二氧化碳,比如在西藏东南的亚热带地区就是造碳汇林的好地方,你自己没时间可以委托可信的机构帮你种。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对环保能做的力所能及之事。”
        绿行西藏并不遥远
        本想配合本期的“绿行西藏”主题策划,邀请吕教授给我们的读者推荐一个“绿行西藏的行走路线图”,她率性地笑笑,说:“在我眼里,西藏哪里都值得去,西藏的春天处处都是绿意盎然。西藏人民自觉地保护着他们的神山圣湖的传统,是其它地方少见的。我建议大家用自己的眼睛、脚步和心去感受‘绿色西藏’。”
        “98年我们去昌都考察,当地的林业局长告诉我们,在昌都有50多个自然保护区。我心想整个西藏当时才十多个自然保护区,这个地区哪来那么多啊,可是他告诉我,那是昌都当地的居民自觉划分的保护区,是他们的神山圣湖,不允许外来者乱砍乱伐,也不允许对动物进行捕杀,这样多年以后,那些地方的动物会不再怕人,走在山林里也是悠然自在。当地百姓和保护区的矛盾是所有地方普遍存在的难题,而在藏区我打开了眼界,看到了文化传统和信仰对生态保护的巨大作用,有时候比劝说和法律都有效。这也是西藏的生态和野生动物保护得好的重要原因。
        当然也曾经在90年代的墨脱看到人们刀耕火种的情况,墨脱有许多非常珍稀的动植物物种,可是当地居民并不了解,因为烧荒的习惯,他们将一棵颗高大的树木砍倒,种上几颗玉米,而玉米主要用来酿酒喝。这实在太可惜太不值得了!后来墨脱成为雅鲁藏布大拐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这些年应该变化很大了。
        一次在拉萨和一位朝圣的老太太聊天,她会两句汉语,我问她磕头祈祷什么?她说祈祷大家都平安。很震撼。一个普通的藏族老太太,不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幸福,而是为大家的平安祈祷!我还看到过一个报道说一位残疾人,磕长头去拉萨,他祈祷的是所有的残疾人转世以后有一个健全的身体。
        这让我很受教育,青藏高原对于我来说,它集中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羌塘草原的壮观,横断高山峡谷的秀丽,察隅地区丰富的野生动物,都让我痴迷。所以已经很多次去西藏,可是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         你对动物的态度,也决定了动物对你的态度。
        提到喜欢的青藏高原,她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你问在西藏发生的故事?可多了。惊险的一幕是在察隅慈巴沟保护区考察时,碰到了一个扛着枪偷猎的人,我们一行三人,立即把那个人抓住,可是在我们往驻地走的时候,那个人趁我们不注意,抢了枪逃走了。这让我们很紧张,因为他有枪,我们在明处他在暗处。我们后来虽然将几个可以通行的路口、桥口都封住了,可是等了一天,也并没有再见到那个人。”
        “在西藏野生动物很多,其实那些动物真的非常可爱。比如藏野驴,好奇心很强,看到车子站着看你一旦你的车子发动起来,它就要跟车子赛跑,好玩极了。”
        在西藏常会遇到一些动物,那么对于不常见到它们的游客来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其实动物不会主动攻击人的,动物看到人最初会觉得害怕是因为人常常伤害动物,让它们感到危险,如果你表现出善意,不随便追逐动物,做出伤害他们的举动,是可以慢慢接近它们,和它们友好相处的。当然也必须和动物保持一定距离,特别是在动物吃食,或是繁殖,带着幼仔时,必须给动物们一定的空间,让它们觉得安全,不要靠得太近,否则动物们会因为本能地保护自己或是幼仔做出伤害人的事情。”
        “其实你对动物的态度,也决定了动物对你的态度。”这位能让小熊猫亲近得让她搂抱在怀的女科学家,告诉了我们与动物亲近的秘诀。
        吕植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正是她快乐生活的法则。


















  名人档案:
        吕植: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国际保护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科协常委,世界经济论坛Global Agenda Council成员。她曾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物种与保护区中国项目主任保护国际(CI)中国项目主任,被《纽约时报》誉为未来中国值得关注的青年人物。2007年创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专注于在中国西部乡村示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实践。  

 

转自:《中国西藏新闻网》链接>>> 吕  植:为野生动物说情  

 

采集:协会办公室 杨艳燕